“四链”融合育人才 岗课证赛相融通
来源: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车辆与自动化学院(新)
时间: 2022-11-19 20:06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任兴贵 刘学文 解福泉
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的新形势下,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工作的决策部署,解决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性矛盾, 为产业链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是民办高职院校的中心任务。广州华夏职业学院为完成这一中心任务近几年与多家制造业的龙头企业、高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深度产教融合,探索了一条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课岗证赛融通教学,产学研一体化的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新模式,实现了学院发展、企业发展和区域发展三方共赢。具体做法如下:
一、校企紧密合作、通过“四链”融合,实现了人才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紧密对接。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车辆与自动化学院教师团队通过每年数十次深入大湾区制造业龙头企业、国家高新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海尔集团华南生产基地、美的集团、广州亨龙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企业调研和深度合作,和这些企业的企业家、人力资源部和技术部等部门的主管、专家进行现场交流,对我校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各专业(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电气自动化、工业机器人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讨、征求意见,就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学生校内外实训室场地与设备、企业实训岗位的设置、实训项目的设计与策划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进行研讨和调研,邀请企业相关负责人参与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利用学院科研实力强、专业群优势明显的有利条件,面向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趋势建立与行业企业等共建共管的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环环相扣、四链融合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2018年开始以来,我院长期深入广州亨龙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推进产教融合工作,共建华夏亨龙智能制造实验班,培训学校的在校生和企业的一线员工;共同创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2022年1月成功将其培育为广东省第二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我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被工信部立项为产教融合型专业。同时,广州亨龙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在我校创建邹春芽智能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深圳星特等企业在学校设立自动化绕线设备研发创新基地和实践基地,将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和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嵌入我院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将培训内容嵌入课程体系,将这些企业的行业标准嵌入课程标准,将行业企业文化嵌入到学生的素质教育,实现了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快速匹配。使得我们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实习能够顺利适应岗位需求。由于上述的工作,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各专业近两年的毕业生就业率99%,对口率99%,招生人数和报到率逐年增长。
二、推进三教改革,实现岗课证赛相融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
1、彻底改革教学方式,根据职业院校学生对理论学习兴趣不足喜欢动手实操的特点,对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改变之前将理论授课和实验课分开的模式,通过对原有实训室进行优化和新建新的实训室全部改为理实一体化课室,全部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我院将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机械设计、电气控制与PLC、现代电气控制技术、自动化生产性安装与调试、电机与电力拖动、单片机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以及其它工控软件编程类课程全部安排在实训室采用理实一体化形式授课,讲完一个理论知识点立马通过实操来巩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学校先后投入数千万元优化和改建了电工基础实训室、电子技术实训室、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实训室、单片机技术应用实训室;新建了现代电气控制技术实训室、自动化生产性安装与调试实训室、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实训室、机器视觉技术应用实训室、工业机器人技术综合应用实训室、工业机器人系统维护实训室。2021年下半年,我们通过专任教师带领学生利用双休日和晚上的时间等业余时间继续给学生讲授现代电气控制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训实践,研发和指导学生组装实训设备,自主建设了现代电气控制技术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学生通过动手组装实训设备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了实践技能,同时也附带为学校节省了50多万元的设备采购费用。另外我院还通过机电一体化学科专业带头人带领机电专业群年轻的研究生老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建团队建立广州华夏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学校已立项),学校投入450万给该中心利用三年的时间建设价值超千万的智能制造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老师们利用2022年的整个暑假在校一边潜心研发和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室,(该实训室学校投入300万,计划在2022年底前建成实训设备价值578万的实训室,可为学校节省投入278万);一边继续带领兴趣班的同学动手组装这些实训设备,既完成了实训室的建设,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2、将企业的具体岗位技能要求融入课程标准,有效实现岗课对接。车辆与自动化学院聘请广州亨龙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邹春芽董事长担任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主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将企业的岗位需求直接融入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的制订。
3、将学生的岗位技能等级考证和1+X考证工作,电工上岗证、维修电工证、各专业各类课程的1+X考证等融入课程建设体系。学院支持和鼓励学生考取中级电工证,老师们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辅导学生理论知识和指导学生实操训练,学生的考证通过率超过70%。城轨专业“1+X”城市轨道交通站务考证,通过教师团队的辛勤的辅导培训,学生1+X的考证通过率达到了93%,从而大力支持了学生的就业。
4、将国赛和省赛的核心内容嵌入教学课程,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按照省赛和国赛的项目,融入了与大赛相关的课程。例如将机器视觉技术应用赛项、数字孪生虚拟仿真技术赛项、现代电气控制技术赛项对应的相关课程融入了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赛项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老师的教学效果。这些赛项本身紧贴企业实际岗位需求,让学生学到了企业正真适用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了和企业的岗位需求真正接轨。2021年,机电一体化专业获得了省级现代电气控制系统技能大赛获得省级二等奖两项,无人机技术创新赛项二等奖一项。2021年下半年,老师带领学生自主建设该赛项的实训室,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组装实训设备锻炼了动手能力,于2022年获得了该赛项的省级二等奖。获奖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显示出了很大的优势,工资待遇比普通同学高出2到3倍,给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
三、通过科研与产业相结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使得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得师生在科研实践中得到锻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深度的产教融合,校企共同组建科研攻关团队承接企业的横向项目,和企业的工程师研讨生产现场的技术难点,共同评审产学研横向项目的可行性,共同申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十多件等,共同申报广州华夏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获得广州市从化区政府的认定,共同申报广州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非标产品激光跟中智能焊接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成功立项。例如,2019年我们和亨龙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承接了850万的广州市德固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的非标冷库门自动化生产性智慧工厂项目2020年通过了广东省发改委的审核获得了南沙区政府颁发了重大技改项目备案证,预计2023年10月顺利结题。通过参与这些科研项目的实践,不仅让项目团队的师生的到了实战锻炼,同时也给企业解决了很多技术关键,将团队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成了企业的生产力,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提升了团队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通过以上的实践证明了“四链”融合的育人模式可以实现学院、企业和区域三方共同发展互利共赢,是可复制且行之有效的培养直接对接企业实际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