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标准

来源: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车辆与自动化学院(2020)

时间: 2024-11-15 16:04

课程名称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         

课程类型           专业核心课程            

适用专业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课程学分      4    总学时        64        

执笔人    郑可心(校内)  卢镜荣(企业)   

编写日期            20242月            

审核人                邱志兴               

审定日期            20242月             


1.课程定位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课程是三年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先修课程是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礼仪。作为轨道交通运输组织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运营管理专业的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现场实践,对轨道交通旅客运输的诸方面,如车站工作组织,售检票系统等以及大铁路客运等有一个基本了解,以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较好地胜任客运、票务等岗位。

1.2 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的教学,在指导思想上要体现能力本位,在内容上体现浅、用、新的原则,在体系上,注意把握模块课程的特点,在方法上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在手段上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渗透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1.3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为体现其特点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施行项目教学方法,并根据专业的不同,每一项目安排其对应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逐步递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专业教师授课,加大实践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侧重于各种电路的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有通过实用电子电路的设计、制作和调试等环节才能转化为能力。

课程教学应遵循“以必须、够用为度”的高职教育理念和人的学习认知规律。教学内容以后续课程“必须”、“够用”出发,同时兼顾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知识讲授应力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进行阐述,应切实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做到真正学有所用。

2.课程设计

2.1 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基本能力,能进行客流分析与预测、编制客运组织方案等。

文字文稿4_01.png

3.考核方案

本学科知识考核不仅要重视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团队合作精神等平时成绩的采集,也要重视学生课程综合技能、职业规范、创新能力。因此,课程总成绩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40%)+ 期末成绩(60%)

3.1 平时成绩(40%)

1)作业10%;

2)考勤15%;

3)其它15%。

 

3.2 期末成绩(60%)

1)以期末笔试、实操等成绩为主。

 

4.课程实施条件

4.1 专任教师要求

教学水平高、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新能源相关理论知识,并做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的教师来担任,优先推荐拥有企业工作经验的老师。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切实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4.2 兼职教师要求

1)能较好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品行端正。

2)工作技能优秀,善于表达沟通、责任心强、具备言传身教的能力。

3)在工作岗位工作满3年以上。

4)技能水平需达到高级工及以上水平。

5)有过成功带新员工经验者、评选为优秀员工者优先。

4.3 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要求

1)配备多媒体教室并保证能连接互联网。

2)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用与日常教学实训。

3)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进行岗位实习。

4)在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学生专业社团活动上给予相应支持。

4.4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本课程资源开发基于知识应用,结合行动体系、工作过程系统考虑,以工作过程要素的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为依据。课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技能为核心的理念。

2)运用学校现有的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实训室等资源,并不断结合社会需求进行完善。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所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新的实训基地,实现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无缝对接”。

3)推荐教材: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第2版)高熙贺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扫描二维码 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