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光点亮乡村教育梦想
来源: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车辆与自动化学院(新)
时间: 2024-08-14 09:30
为了响应国家关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号召,广州华夏职业学院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科创筑学实践团”深入太平镇小学,用科技的力量点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为乡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科创筑学”实践团成员共30人,这是由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优秀学子以及老师组成,他们怀揣着用科技服务社会的美好愿景,投身于这场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中。团队成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科技体验课程,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互动,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科技,感受其无穷魅力。包括智能循迹小车、智慧地铁、水火箭、无人机足球、趣味篮球等。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太平镇的非遗民俗文化如掷彩门、大王诞非常有魅力,因此我们还融入了非遗课——舞狮、剪纸、英歌舞、漆扇等课程,力求在传授科技知识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舞狮练习
在骆氏宗祠表演
实践团成员通过现场教学授课和互动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亲手制作水火箭,在水火箭制作环节,孩子们兴奋地将自制的火箭发射至空中,每一次成功地发射都伴随着欢呼和掌声,这不仅让他们了解了物理原理,更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智能循迹小车的课堂上,成员们对小车的原理进行了演示,让孩子们对光感器有了初步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兴趣。
实践团成员正在和学生们展示水火箭发射
自制的水火箭飞上天空
无人机足球课堂,是以无人机竞技运动为载体,通过无人机的理论和技术实践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穿越机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无人机足球的基本技术、技能,把STEAML理念与无人机足球竞技运动教育教学相融合,致力于品德与修养、创新与运动精神、运动与实践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科技创新技术,激发学生对于科技的热情。智慧地铁模型的构建,不仅让孩子们对城市交通规划有了直观的理解,还让他们对科技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充满了憧憬。
实践团成员正在讲解无人的使用
实践团成员正在教学生使用无人机
实践团成员讲解智慧地铁知识
非遗文化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交流的桥梁,非遗课程上结合本地非遗文化,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的了解和体验到自己地区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可以学习到其他的非遗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整个课程结合了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使孩子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他们对科技课堂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许多孩子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课程,感到非常新奇和兴奋。
学生换上传统服装,体验英歌舞的魅力
实践团成员正给学生展示漆扇成品
“科创筑学”实践团致力于缩小城乡科技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孩子的科技素养,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培养后备力量。自项目启动以来,“科创筑学”实践团已成功在太平镇水南小学开展科技课堂20余次,覆盖学生近1000名。通过问卷调查,98%以上的参与者表示对科技产生了浓厚兴趣,其中还有很多学生在课后尝试了独立的科技小项目,比如利用D2-5巡线小车课堂上所学到的光感器原理自制了光感闹钟、光感灯等。
课上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智能循迹小车
实践团成员走访参观“从玉公司”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实践团也面临着资源有限、科技教育设备缺乏、持续性支持不足等问题。为了破题,实践团计划引入更多社会资源,寻求企业赞助,筹集资金和设备,同时建立线上学习平台,进一步扩大科技教育的覆盖范围和深度,确保科技教育资源的长期可访问性。本项目结合了科技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又让他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相较于以往的单一科技教学,这种融合式教学方法是首次在农村教育中大规模应用,有望成为农村科技教育的新范式。实践团成员利用自身专业知识,设计并实施了上述课程。在下乡这段时间,累计投入超过300小时,每次科技课堂平均历时2小时。这一系列行动得到了当地社区、学校以及家长的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孩子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和理解科技的机会。
文稿:刘海琴
图片:科创筑学实践团
初审:刘海琴
复审:白塔娜
终审:李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