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与自动化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获批工信部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单位

来源: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车辆与自动化学院(2020)

时间: 2025-08-08 10:00

2025年8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正式印发《关于公布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单位的通知》(工信人才〔2025〕180号),车辆与自动化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凭借鲜明的产业对接特色与扎实的建设成果成功入选,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领域产教融合的标杆。此次获批,标志着我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服务国家战略产业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而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该专业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的有力支撑。

538FEC83-A6F0-4e1b-9D84-74C659C29E17.png

据了解,此次试点建设依托《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广州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城市试点方案》等政策,旨在通过校企协同构建“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生态。我院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核心,整合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链,形成与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需求精准匹配的专业集群。学院明确,未来三年将投入专项资金,重点推进课程体系重构、双师型师资培养及实训平台升级,确保试点建设目标全面落地。在专业建设的诸多成果中,《广州华夏先进制造自动化技术开发中心》获广东省教育厅立项为省级重点科技平台建设项目,以及《华夏智能制造技术教师创新团队》项目获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立项,为学院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与团队保障;《华夏智能装备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获省教育厅省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立项(已受理待立项),也将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

截屏2025-08-08 15.47.28.png

图片7.png

作为国家级试点,车辆与自动化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以“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为培养导向,创新实施“基础-专项-实战”三阶递进培养模式。通过与美的集团、广汽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开设“订单班”,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闭环培养。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开发了《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编程》《智能产线集成》等特色课程,并融入1+X证书标准,学生双证获取率达95%。近三年,该专业团队承担省级以上课题84项,获发明专利31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4篇,技术成果转化助力企业增效超千万元。同时,在技能竞赛领域,该专业学生表现亮眼,获国家级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二项、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以上6项,三等奖以上20余项,充分展现了扎实的专业技能。

面向未来,学院计划深化“岗课赛证融通”改革,建立智能制造岗位能力数据库,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师资建设上,实施“双师型+产业导师+国际研修”三维计划,并选派骨干教师赴德国研修“双元制”教学模式。此外,学校将联合企业共建工业机器人应用创新中心,开展技术攻关与产品迭代,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助力区域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该专业在学生培养质量上成效显著,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招生人数和就业率明显上升,毕业生就业率从2019年的80%提升到2022年和2023年的100%,学生就业起薪显著提高,由3000元/月提升到5500元/月,岗位对口率从60%提升到90%,招生人数2021年至2025年每年招生翻一番,充分体现了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认可。

图片4.png

图片5.png

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方面,学院也成果丰硕。教育部现代学徒制教指委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机制项目获立项和结项,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有益探索;校企合作培育省级第二批产教融合型企业获省发改委立项入库,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在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850万的横向项目获省发改委审核通过备案、横向项目开题和结题数量超过50项、到账经费超80万,展现了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强劲实力。

此次获批工信部产教融合试点建设单位,是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的又一里程碑。学院将以试点建设为契机,每年向粤港澳大湾区输送超300名工业机器人现场工程师,并通过技术培训、设备调试等服务赋能超200家企业。未来,持续探索“专业-产业-城市”共生发展模式,为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书写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新篇章。


图文:任兴贵

初审:任兴贵

复审:白塔娜

终审:沈木燕

扫描二维码 分享本页